蓝佛安、潘功胜回应,融资平台退平台最新进展

2025-03-07 17:09:53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2025年3月6日(星期四)下午3时,在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就发展改革、财政预算、商务、金融证券等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通过债务置换有效带动平台退出,从去年四季度情况看,置换政策实施后平台减少4680家,占全年减少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我们与财政部建立了严格的融资平台退出标准和程序。到2024年末,与2023年初相比,约有40%的融资平台通过市场退出、市场化转型等方式,退出了融资平台的序列。


以下为问答详情



光明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蓝部长,去年6万亿元债务置换政策推出后,国内外都很关注,评价很好。请您谈谈政策的实施效果,下一步还有何考虑?

蓝佛安:

你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当前重点推进的工作。按照党中央部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去年四季度,一次性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分三年每年2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这项政策通过整体设计和机制重构,在主动化解债务风险的同时,支持地方腾出更多资金资源,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总的看,我们用一项政策至少办成了三件大事。

第一,化债压力大大减轻,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效缓释。置换政策出台后,各地抓紧布置、迅速落实。一是隐性债务显性化,债务管理更加规范透明。截至今年3月5日,地方共发行置换债券2.96万亿元。二是高息债务低息化,去年发行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利率水平下降平均超过2.5个百分点,部分地区下降更为明显,预计这部分置换债券5年利息减少2000亿元以上,极大减轻地方资金压力和利息支出。三是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化解到期时间临近、隐患比较突出的隐性债务,牢牢守住安全防线。

第二,财政空间得到释放,经济发展动能明显增强。在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实施置换政策,一是打通了经济循环的堵点,各地畅通了资金链条,带动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源,科技型企业、中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得到有力支持。二是更好的保障了重点民生,地方用好化债等支持政策,腾出更多资金,兜住基层“三保”底线,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低保、优抚等得到更好保障。三是支持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今年地方安排更多资金用于科技创新、促进消费等重点支出,增幅较去年均有提高。

第三,融资平台改革转型迈出重要步伐,金融环境持续优化。通过债务置换有效带动平台退出,从去年四季度情况看,置换政策实施后平台减少4680家,占全年减少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时,通过带动优化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增强信贷投放意愿,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正如你所说,置换政策落地实施,化债工作深入推进,受到了地方的普遍欢迎,主要评级机构、国际组织和专家学者也给予了积极评价。实践证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十分正确的。

置换政策已经实现良好开局,政策效能正在持续释放。我们将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努力取得更大成效。下一步,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落实落细债务置换政策。指导地方尽早发行使用今年2万亿元置换债券额度,对隐性债务精准置换,对置换资金全流程、全链条监管,做到早发力、早见效。


二是持续推进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剥离平台政府融资功能,结合企业实际分类推进市场化转型,严防国有企事业单位穿上“新马甲”,斩断借道举债的“触角”。

三是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将遏制违法违规举债作为财政监管的重点,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坚决防止化了旧账又添新账。谢谢。(来源:中国网)



封面新闻记者:

请问潘功胜行长,防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当前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的情况如何?金融支持地方融资平台化债有何进展?下一步在防控金融风险方面有哪些重点工作?

潘功胜: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金融机构整体健康,地方债务和房地产风险持续收敛,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一是稳妥推进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到2024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6%、不良贷款率1.5%、拨备覆盖率211%,均显著高于监管标准。这些银行业主要指标也显示我国银行业的健康性。人民银行、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配合,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综合运用在线修复、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多种方式稳妥处置中小银行风险,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较峰值已下降一半。

二是积极支持房地产市场风险化解和平稳健康发展。去年,人民银行立足宏观审慎管理职能,优化调整房地产金融政策,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至15%,降低新发放房贷利率,推动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去年存量房贷利率的下行,每年可以为超过5000万户家庭减少利息支出约1500亿元,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保交楼,加上经营主体通过调整经营策略、债务重组等方式自我修复,近期商品房交易量、交易价格、房地产贷款等多项指标指向房地产市场活跃度上升。

三是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化债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人民银行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弱化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首先,严肃财经纪律,推动地方政府统筹资金、资产、资源化解债务风险。第二,支持地方政府通过注入资产、并购重组等方式,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转型为市场化的经营主体。第三,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与融资平台平等协商,通过降低利率、延长期限等债务重组方式,缓解融资平台流动性和利息负担。

经多方努力,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已大幅收敛。人民银行于2023年建立了标准化、常态化的融资平台债务统计监测系统,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定期双向报送融资平台债务数据,并进行交叉核验。我们与财政部建立了严格的融资平台退出标准和程序。到2024年末,与2023年初相比,约有40%的融资平台通过市场退出、市场化转型等方式,退出了融资平台的序列。融资平台的债务按其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和经营性金融债务。关于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化解,刚才蓝部长已经作了介绍,我讲一下融资平台经营性债务化解情况。2024年末,融资平台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约14.8万亿元,较2023年初下降25%左右。这些经营性金融债务中约3/4集中在东中部经济大省,这些省份自身的化债能力很强。2024年四季度,融资平台新发行债券平均利率为2.67%。这非常清楚地显示出,金融市场对融资平台风险溢价水平大幅下行。

四是探索拓展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功能,维护汇市、债市、股市等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在外汇市场方面,人民银行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面对各种外部冲击和挑战,果断、适时采取宏观审慎管理等措施。同时,加强与市场沟通和预期引导,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在非美元货币不同程度贬值的情况下,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外汇市场更具韧性,市场参与主体更加成熟,汇率避险工具的使用更加广泛,我们有经验、有信心、有能力维护外汇市场稳定运行。

在债券市场方面,截至2024年末,债券违约率约为0.25%,继续保持低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同时,针对前期长期限国债收益率短期内快速下行问题,人民银行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观察、评估债市运行情况,及时向市场参与机构提示风险,强化监管协同,有效弱化和阻断风险的累积。

在资本市场方面,人民银行会同证监会创设了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工具,对促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发挥了较好作用。刚才吴清主席作了简要报告,目前,两项工具的使用情况是:互换便利共开展两次操作,金额合计1050亿元。截至今年2月末,上市公司披露拟申请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约750亿元,金融机构与近900家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达成合作意向。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进一步探索拓展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功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