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2021信用债违约增加,中小城投可能是重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旗舰报告《中国金融报告2020: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变革》4月25日正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面世。《报告》建议,要把握好风险定价市场化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关系,取消政府隐性担保,稳步推进风险定价的市场化。在这一前提下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节奏,审慎应对和化解可能产生的风险调整,避免爆发区域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报告》还建议,要保持政策定力,财政政策扩张力度较2020年有所下降,货币政策将坚持稳健中性的基调。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继续强刺激的情况下,我国宏观调控应保持定力,避免宏观杠杆率的过快攀升和金融风险的快速积累。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金融开放,既要推广注册制以及退市制度,整合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也要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对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开放,放松中国投资者投资于境外资本市场的限制。要建立可持续的债务积累模式,稳步推进破产重组和债务重整,硬化国企与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突出竞争中性,纠正金融体系的“体制性偏好”。
《报告》回顾总结2020年中国金融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风险挑战,从金融安全和风险防控、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金融开放与审慎监管、绿色金融助力低碳转型等多个层面,深入探讨“双循环”背景下金融发展新定位,并对2021年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做了展望:
宏观经济方面,《报告》认为,2021年中国GDP增速有望达到8%左右。增速很可能是前高后低,第一季度是18.3%,到第四季度可能回归至6%左右。CPI增速可能在2%左右,PPI增速将会转负为正,最终在1%左右。财政政策方面,预计扩张程度较2020年有所下降,将会出现边际紧缩。货币政策方面,会继续维持稳健中性的基调。考虑到经济复苏过程尚不稳固,预计货币政策不会按照2020年下半年的节奏继续收紧。另外,预计2021年准备金率变动的概率不大,利率上调的可能性大于下调的可能性,但上调空间不会太大。
股市方面,《报告》对2021年中国股市走势较为乐观。一方面,经济增速将远高于2020年,经济复苏会使企业基本面不断改善,提高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另一方面,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延续性也会使得存量投资资金从房地产市场向股票市场轮动。此外,中国经济的较快增长以及境内外较宽的利差也会导致更多的外国资金流入中国股市。相比于估值已经很高的小盘股(尤其是创业板股票),《报告》更加看好估值偏低、基本面稳健、机构投资者更加偏好的蓝筹龙头股。
债市方面,《报告》认为,2021年利率债市场走势存在不确定性,信用债市场可能出现更大规模的违约。目前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3.2%左右,显著高于CPI增速及核心CPI增速,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继续上升的空间不大。去年底,出现一波地方国企产业债违约情况,预计2021年企业信用债市场将会出现更多的违约,中小地方投融资平台、中小开发商、地方国有企业可能是信用债违约的重点群体。
汇率方面,《报告》认为,2021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围绕6.4—6.5的中枢水平呈现出双向波动的格局。考虑到美国经济增速从2020年下半年起已经开始复苏,预计中美利差很难继续拉大,这意味着人民币兑美元的单边快速升值趋势很难延续。另外,央行也采取了一些抑制人民币汇率过快升值的措施。
房地产市场方面,《报告》认为,2021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将继续延续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构建调控长效机制的基调,各线房地产市场将会呈现出价格基本稳定、成交量维持在较低水平的格局。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之间的房价表现将会分化加剧,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未来有望持续提高。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国金融报告2020》主编张晓晶说,未来我国金融发展面临两大挑战。一个是宏观杠杆率攀升引发多重风险,目前债务水平是GDP的2.7倍,利息负担非常高。公共部门杠杆率高于私人杠杆率50%左右,如果不调整的话,仍然不断向公共部门集聚,那么政府部门将有不可承受之重。
另一个是金融科技发展面临挑战。中国金融科技处于全球第一方阵,除了应用场景良好,基础性制度建设方面还有差距,环境相对宽松。现在,全球数字规则正在调整,中国过去的发展方式并不能让金融科技走得更强,必须考虑国际新的数字规则对中国金融科技形成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