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严打地方政府违规融资的时刻

2020-09-07 12:17:33

来源:杨老师的基建课堂


近日,在地方政府投融资领域,同时出现了两项新闻:


一是贵州某县平台挪用教师工资、克扣贫困生补助,被国办督察通报;

二是两家银行因违规为地方政府提供融资等问题,两家银行被银保监开出了大罚单。


当这两项新闻同时登上热门,提醒着我们一个事实:如今又到了严打地方政府违规融资的时候。


积极财政的另一面

由于疫情、国际环境与经济周期的三重影响,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由此出现了近年来力度最大的积极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投资发力托底经济。


这一次的积极财政主要有三大政策工具:


增加财政赤字达到3.6%,并将新增的1万亿赤字全部用于转移支付,用于弥补地方财政收入下降产生的缺口,维持地方的正常运转与稳定;

发行1万亿特别国债,并通过特殊转移支付全部安排给地方,用于抗疫专项支出与医疗卫生等专项公共服务设施投资;

全年共发行3.75万亿地方专项债券,通过政府专项债券的形式专门用于基建投资支出,并形成实物工作量、带动国内经济需求。


在积极财政发力的同时,为了维持经济的平稳与企业主体的存续,上半年的货币政策宽松异常。作为地方政府重要投资工具的融资平台也获得了久违的大幅宽松。今年1-6月的城投债净融资额达到了1.6万亿,创下历史新高;部分资信较强的城投,还在宽松中创下了发行利率的新低,可谓春风得意。


然而,当经济运行回复平稳、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宽松的货币政策走到尾声。此后,不仅融资平台的融资环境出现了大幅转向,积极财政在短时间内大力度的支出带来的后遗症也正在显现:


第一,积极效果未达预期。

在如此大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下,经济快速恢复平稳,但具体的投资效果离预期的仍然有较大的距离。比如规模创下新高的专项债券,存在资金沉淀、违规挪用、项目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导致实际投资效果与预期仍有一定背离。


第二,地方债务风险仍在。

地方债务问题是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尽管在经历了2018-2019年的去杠杆后,地方债务的风险初步得到了控制,加上两轮债务化解,地方债务已有好转迹象。但在宽信用、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快速再加杠杆后,刚刚远去的债务风险再次回归,重新成为了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


第三,部分地方再现乱相。

虽然有积极财政的托底,但由于政策工具的资金均为定向使用,且地方债务的挪腾空间几近见顶,导致部分地方财政进入了近年来最为困难的时期,保障正常运转已经非常艰难。地方财政的艰难势必导致地方违规融资的情况再现,并且随着近期市场资金成本的上升愈演愈烈。


正如每轮积极财政过后所面临的情况一样,大量快速投资必然造成不少的问题与后遗症。在定性三季度经济恢复超预期后,各部委与金融监管机构即将开始重新排查风险与监督整改,最大限度的将问题尽快排查解决,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与风险。


基建投资托底内循环

严打地方违规融资,意味着这轮基建投资已经结束了吗?并非如此。虽然疫情已经基本过去,但我们仍处于后疫情时代;国际环境与经济仍然存在很强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我们仍然需要基建投资来托底内循环。


从近期各部委的政策趋势来看,基建投资发力只是刚刚开始。无论是发改委提出的县城补短板与新型城镇化,还是中央提出的两新一重,以及核电审批的开闸,都将持续带来大量投资;并且明年将是十四五规划的发布年,各项新的投资计划都将陆续发布,再次推动国内经济的循环。


因此,如今严打地方政府违规融资也隐含着未来投资的考量。一方面是需要阶段性的排查风险,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是通过督查倒逼地方政府真正落实项目、加快工作进度;同时还将把地方政府的成绩单作为未来政策工具分配的参考。


政府投资的内部之争

在每轮积极财政、政府投资发力之时,也有一个问题值得瞩目:谁来负责花钱?


2020年的政策力度来看,财政无疑再次成为了决定性的主导力量。但专项债券的投资效率与风险仍然存在一定疑问,并且专项债券的发行规模也存在上限;如果2021年基建投资还需继续加大力度,还能继续加码专项债券吗?


显然,发改委提出了新的思路:通过政府投资铺底、撬动信贷与债券等市场资金的进入,用于投资县城及县级市城区,兼顾镇区常住人口10万以上的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2015年以来县改区”“市改区形成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将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培育设施4大领域共17项建设任务作为建设重点。


与使用专项债券投资的模式相比,发改委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具有资金去处更清晰、偿还资金更明确、运作模式更市场、政府债务相对少的特点;并且有相对更成熟的资金监管、投资决策程序。这让2021年的政府投资额度、模式分配有了新的可能;未来的政府投资项目,或许不再专项债模式独大。


结语

综合来看,今年的四季度注定是不平静的。其中既有为了排查风险、阶段性严打地方政府违规投融资的时刻,还将有决定、公布明年政府投资力度、模式的关键文件。


2020年,真是见证历史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