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详解专项债可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 强调“合理”原则
据第一财经报道,“当前中小银行面临的一个突出困难,就是资本金不足,发放贷款能力受限。所以我们通过多方慎重论证,决定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其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生存发展。”
7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说。这场会议敲定了今年新增的3.75万亿元专项债限额中,安排一定额度,允许地方政府依法依规通过认购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探索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新途径。
“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固然需要国有商业银行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要看到,中小银行与中小微企业,尤其是与初创企业有广泛的联系渠道,对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总理说。
根据央行金融稳定局近期披露的数据,目前全国中小银行共4005家,资产规模近80万亿元,占整个银行业体量约25%。其中,有605家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已低于10.5%的最低监管标准,有532家风险比较高,主要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对外经贸大学毛捷教授告诉第一财经,今年受疫情冲击以及自身资金规模等因素影响,一些中小银行通过金融市场融资补充资本金受限,此时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融资支持,体现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较好地化解中小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风险,有利于支持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生存发展。
财政部PPP专家库专家郑大卫告诉第一财经,发行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通过金融杠杆扩大金融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力度,是实现“六稳”和“六保”重要举措。同时,此举也是一项创新举措,专项债要求投资有一定收益,此次通过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投资,退出方式比较可行,且有一定收益。疫情等因素也客观导致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压力,补充资本金是精准防范金融风险实质性举措。
中央财经大学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告诉第一财经,专项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是应对当前挑战的非常规特殊措施,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需要更加精准的管理,防止放大风险。
李克强要求,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一定要把握“合理”原则。
何为“合理”?李克强明确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优先支持具备可持续市场化经营能力的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增强其服务中小微企业、支持保就业能力。二是以支持补充资本金促改革、换机制,将中小银行完善治理、健全内控机制等作为支持补充资本金的重要条件。三是对专项债合理补充资本金建立市场化的到期及时退出机制。
“地方政府债券是政府发的债,这是要还的。一定要做到‘有进有出’,形成良性循环,严防道德风险。”总理说。
他要求,要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银行及股东主体责任、金融管理部门监管责任,在全面清产核资、排查风险并依法依规严肃问责的前提下,一行一策稳妥推进补充资本金,地方也要充分挖掘其他资源潜力给予支持。同时要加强监管和全过程审计监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PPP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韦小泉认为,近些年专项债发行规模大幅增加,但具有收益性的优质公益性项目越来越少,而且目前专项债项目过于依赖土地出让收益来偿债,潜藏风险。允许专项债券作为中小银行资本金有利于打破这一个难题。一是因为银行业整体的盈利性较高,有利于降低专项债的偿债风险;二是中小银行主要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增加对中小银行的资金支持有利于提振实体经济,并且减少专项债券偿债来源对土地收益的高度依赖,与此同时,实体经济的提振有利于土地价值的升值,进而降低偿债来源主要为土地收益的风险。
上海财经大学郑春荣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专项债融资成本略微超过3%,用这笔钱来投入中小银行资本金,未来退出基本能够盈利。
李奇霖:如何理解专项债注资中小行
7月1日,国常委会召开,市场关注的是专项债可以给银行补充资本金。
“会议决定,在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中安排一定额度,允许地方政府依法依规通过认购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探索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新途径。
一是优先支持具备可持续市场化经营能力的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增强其服务中小微企业、支持保就业能力。
二是以支持补充资本金促改革、换机制,将中小银行完善治理、健全内控机制等作为支持补充资本金的重要条件。
三是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银行及股东主体责任、金融管理部门监管责任,在全面清产核资、排查风险并依法依规严肃问责的前提下,一行一策稳妥推进补充资本金,地方也要充分挖掘其他资源潜力给予支持。
四是加强监管和全过程审计监督。对专项债合理补充资本金建立市场化的到期及时退出机制,严防道德风险。”
从国常会通稿里,读出的几个关键信息有:
1、补充资本金的方式,是专项债买银行的可转债。
2、补充资本后,中小银行的服务对象是中小微企业。
也就是说,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后,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为的是要保住中小微企业,保住了中小微企业就等同于保住了就业;
3、补充资本后,要完善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
补充资本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促进信贷投放,还要促改革。因为此前部分中小行被民企股东当成了“提款机”,放大了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现在通过补充资本金,加强地方对当地中小行的控制,压实属地责任,严防道德风险,也有防风险的考虑。
我们来一条条展开,细化分析。
首先,购买可转债是好的补充银行资本金的方式吗?
至少目前来看,发行转债的银行都是上市银行,上市银行中有些是中小行,但这些中小行银行好像不是真正缺资本金的银行,而且补充资本金的渠道也比较多,比如定增、配股等等。转债市场也不缺流动性,真要发行转债,相对也比较容易。
交易所曾在2019年发过一个《非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业务实施办法》,但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非上市中小银行发可转债的先例。
如果说受益的群体只是集中于上市的中小行,那样本就十分有限了,而且上市的中小行爆发公司治理风险的也不多。
非上市的部分中小行才是真正需要补充资本的群体,而且补充资本的渠道不是很多,未来看看他们能不能发可转债了。
另外,要看专项债是不是只能买可转债,如果后续专项债还可以买二级资本债、永续债,那对中小行补充资本的帮助也要更大一些,但会议稿里面只提到了可转债。
其次,补充资本后,银行放贷的能力增强,这点是常识。
一方面,有更多的资本金可以支撑得起更大的信贷规模;另一方面,中小银行由于负债端存款的刚性成本、资产端利率的下行以及不良贷款对盈利的侵蚀,资本金压力较大,本身也需要及时补充资本金缓解存量风险。
而且有趣的是,地方发专项债-银行买专项债-地方拿到钱去补充银行资本-银行有资本后可以投放信贷也可以买更多的专项债,还能形成闭环。
当地方政府对银行的掌控力加强了之后,也更有利于把控政策的落地,比如中央要求支持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的信贷就能可以很快放出去,比如中央要求稳增长,基建类的信贷也可以很快放出去。
政策的传导效率会比之前要强,总之,对实体宽信用,金融让利实体,都是有一定积极的作用的。
最后,强调一下关于防范风险的问题。
从近期出现的中小银行风险事件来看,确实多与中小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有关,不少中小银行被民企股东当成了“钱包”,随便掏空,出了风险就让财政兜底,把金融风险扔给了国家。
所以,加强地方对当地中小银行的控制,对部分民企大股东形成制衡,防范因中小银行公司治理问题导致的金融风险,还是有一定必要性的。
此外,被民企控股的中小行因为此前出了一些风险事件,在银行间市场备受歧视,引入地方财政资金控股,还可以降低同业负债的发行成本。
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地方财政真的控制中小银行后,中小银行会不会又变成财政的“提款机”了呢?财政金融部分在90年代可是有过银行不良贷款激增的事实的。
或许正是对这个风险的担忧,国常会强调要一行一策稳妥推进的来,不能“铺摊子”,要加强监管和审计监督,要严防道德风险。具体怎么落实,还需要观察。
如果仅看这一个事件对市场的影响,注资有助于宽信用,降低融资成本,利好银行股,利好股市,但利好程度有限,短期来看主要是心理层面的影响。
因为有很多细节没有敲定,比如地方政府专项债具体如何实现对银行转债的认购;认购转债覆盖的银行范围是否会扩展到非上市银行;转债若不转股,对银行一级资本的补充是非常有限的。
同时根据要求,要做到一行一策,这意味着政策全面铺开落地的节奏是非常慢的。
对债券市场来说,注资银行目的是宽信用,对利率债偏空,但和股市一样,心里影响多一些,实际影响也有限,因为前面说了,很多细节没敲定,短期大范围落地的难度比较大。
银行补充了资本可以有更大的风险资产规模布局信用债,从心理层面看对信用债偏利好,维持票息为王,利率在2.7%-3.0%之间震荡的判断。